本网讯 金秋九月,活力迸发。为高标准做好2025年残特奥会乒乓球(大众组)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9月3日下午,一场高规格、多层次的专业培训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西区阶梯会议室正式启动,天河区残疾人联合会邀请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培训通用讲师李小娜为238名“小海豚”志愿者主讲。残特奥会乒乓球竞赛项目副主任、副院长张苹,广州市天河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朱玉标参加会议,本次培训由残特奥会乒乓球竞赛项目志愿服务处处长明泽雨主持,汇聚了赛事组委会领导、行业专家与一线志愿者团队,通过“理论+实践”双轨并行的模式,为打造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队伍注入强劲动能。

开篇动员:凝聚共识启新程
培训伊始,残特奥会乒乓球(大众组)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学院副院长张苹率先作动员讲话。她以“以爱之名,专业护航”为主题,深刻阐述了本次赛事的特殊意义与社会价值。“每一位残疾运动员都是突破自我的生命勇者,我们的服务不仅要体现效率与规范,更要让温暖渗透到每个细节。”张苹结合往届赛事案例指出,志愿者作为赛场的“第二形象大使”,需兼具敏锐洞察力与共情能力——既要精准识别运动员的需求信号,又要维护其独立尊严;既要做好流程化的服务衔接,又要灵活应对突发状况。她特别强调:“你们的一个微笑、一次搀扶、一句鼓励,都可能成为改变运动员参赛体验的关键。”这番话如同火种,瞬间点燃了在场志愿者的使命担当。

室内精讲:知识赋能筑根基
承接动员会的昂扬士气,资深培训师李小娜老师开启了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模块。她的授课犹如解剖麻雀般细致入微:从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规范到多模态沟通技巧,从竞赛日程的节点把控到应急预案解读,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图谱。针对视障人士,李小娜演示了“触觉引导法”——通过手臂轻触定位与节奏化指令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志愿者掌握安全引领路径;面对听障人士,则重点解析手语表达的艺术性与准确性,强调“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的双重确认机制。课堂上还设置了情景模拟环节,当遇到不同的状况时,志愿者们需及时判断并口述相应服务策略。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让抽象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户外实训:实战演练验真章
理论之光需要在实践沃土中绽放。转入室外实操阶段后,李小娜老师带领团队来到模拟赛场进行全流程推演。烈日下的场地被改造成微型竞技场:轮椅坡道和阻碍物成为“必考科目”,要求志愿者掌握黄金发力角度与推行速度控制;大小不一的轮椅,训练志愿者学习如何快速打开和收纳。在开阔的空间里,志愿者们得以将刚刚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他们反复演练各种服务动作,力求做到娴熟自然。李小娜老师则在一旁耐心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姿势和不当操作,确保每位志愿者都能熟练掌握服务技能。


智慧沉淀:经验萃取促提升
当日培训进入尾声时,广州市天河区残疾人联合会朱玉标理事长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总结点评。他指出志愿服务核心原则:一是细节为王。服务中注重细节,多出声主动询问需求。二是专业为基。了解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别需求、短板及需帮助的方面。三是投入为衡。以专业服务为内核,投入到服务参赛运动员和观赛观众中,提升运动员团队和观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春雨,浸润着每位志愿者的心田。从政策解读到技能打磨,从个人成长到团队协同,全方位的赋能体系正在塑造新时代赛事志愿者的新风貌,为残特奥会乒乓球(大众)比赛顺利举行奠定了良好基础。